《燕京理工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燕理师生热议新中国首部民法典通过

民法典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

   期次:第203期      查看:104   


本报讯(文法学院 袁泉 高远超)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引发燕理师生热烈学习与讨论。

      “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在听到民法典通过的消息时内心是感慨万千的,学习法律多年,所有的老师们从当年自己大学入学时就知道中国的民法典之路充满了波折,也一直能体会到法律人心中的那份对于民法典的期盼。它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我们作为法学院的师生也应该密切关注和回应这一社会热点。”法学专业所有专业教师与同学们就民法典中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法学1701班的张宇彤对见义勇为免责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等问题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鼓励了见义勇为的行为,保障了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消除了人们见义勇为后的顾虑,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必将利于营造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

      对于完善细化高空抛物的侵权责任规定,法学1704班的胡佳航表示:这些规定,一方面明确了过错方的范围,避免受害人遇到“告无可告”的情况,另一方面从承担责任上对行为人进行约束,是民事法律结构体系的升级完善。《民法典》所涵盖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大家的日常生活必将产生全面且深刻的影响。

法学1704班的李锦然对保护个人信息相关法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针对数字化时代生活中的乱象,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让个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将有效遏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这为大数据时代自然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保障公众私生活“安宁权”,构筑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民众将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法学教研室袁泉老师提出,原有民法课程关注的是民法部门的基础知识和法律结构,以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为主,婚姻家庭、合同、侵权责任等篇章有独立课程再进行学习,目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内容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法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认识到法学专业的学习,不仅是针对当前法律文本简单的认知学习,更应该具备对新法的学习欲望与不断更新的能力。要重点关注民法典的立法意义和法条变迁,认真学习好民法典基本条文和内容,理解其内涵,把握其实质,体会民法典编纂中的坚持与创新,感受民法典对社会生活的回应。

燕京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230次访问,全刊已有3021140次访问